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萧嘉敏
【摘 要】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弱。加上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判断辨别能力差,当遇到什么困难或受到同伴侵犯和发现同伴的违纪行为时,就本能的告诉老师,他们懵懂的判断需要得到老师的印证。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老师如何面对幼儿告状行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 告状行为 教师对策
告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而矛盾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具有权威的第三者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己认为收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幼儿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助行为,他的目的是想借助教师的权威来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如:“老师他打我”,“老师他在玩水”等。 现在的幼儿特别是小班或中班的幼儿随着道德观的萌芽,受年龄阶段思维特征的影响,4~5岁幼儿 ……此处隐藏2780个字……从下往上爬,这样很危险……不用老师多说,小华就已经自觉的去排队了。这样做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是他们逐步养成一种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
幼儿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对事情的真假辨别不出。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处于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通过告状,幼儿一直在考虑他人的行为是否合理的,自己是否可以这样做。久而久之,幼儿的辨别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语言身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使人类得以表达感觉并反省过去,展望未来的一种工具。幼儿通过告状来诉说,组织语言,练习说话,进行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告状是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或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向老师告状的一种行为。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的行为不当。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去探索发现这个世界。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告状行为看来事小,却跟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处理不当,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的告状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真正走进幼儿的心里,深入了解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