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体育育人体系建设方案
基础教学部
2021年7月15日
一、前言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水平仍低于20年前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当前,大学生体育素质明显下滑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我校在体育全员育人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全面提升我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充分认识体育在学生身心素质成长特别是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构建体系完备的体育育人体系以切实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认识学校体育:
三、体育育人体系构建:
(一)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
1. 明确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首先必须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培养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最终明确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目标。
2.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模块化体育课程体系
(二)推动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发展
1.试行“零点体育课” ……此处隐藏416个字……程管理。俱乐部活动的目标总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体能训练,二是各单项运动技能发展。
2.2俱乐部基本构架
对会员实行等级制管理,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会员。新生入校默认为准会员,依据个人爱好和技能水平选择加入至少两个不同的单项俱乐部,每学期结束前,向任课老师申请进行定级,进行分类分层管理,针对不同层级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比赛结果作为会员定级的参考标准。
初级会员(体育技能较差):培养体育兴趣,强身健体;
中级会员(有一定基础):提升专项技能,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
高级会员:(竞技能力优异):参加各类运动竞赛,为校争光。
(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对身体残疾的不适宜参加正常学生运动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班,教授健康知识及康复训练方法。
(四)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教育活动中的体育是指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或者学校组织的其他教学活动中直接组织或渗透的体育活动,如运用体育手段进行文化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拓展训练,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学生参加这部分活动可以申报积分,纳入体育课外活动管理。
(五)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通过开设体育文化讲堂、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来体现,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节,以此增加学生文化自信。
四、考核评价
制定考核评价机制,将体育必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测试与学生毕业挂钩,学生需修满相应学分,达到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方能毕业,以此激励学生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