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自序中就说过,这出走的十五年是他一生最好的时期。
他去的地方不是旅游团三天两头就领旗飘遍的地方,那种搭个车,拍个照就走的地方也不适合去写什么,他的出走,本就为逃脱城市的世俗,去寻找一种古风情,寻找一份清澈,这种旅行属于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
一路上他走走停停,拜过佛祖顿悟的菩提树,进过中国文化界上最悠久的藏书楼;他去了罗马、埃及、安道尔,看遍了各国的人文和政治,却也不忘春秋的越王勾践,魏晋的竹林七贤。他所去的地方不全是赏心悦目的,有些仍隐藏着历史的阴晦,更有些,像蒙着一层灰尘,充斥着不敢直视的悲怆,或严肃或荒芜,或震撼或哀伤。
书中的文字没有太多的精致华美,所组成的意境更是一种清丽,没有频繁常用的字眼当束缚,创作的思绪、感触,如一泓清泉涓流,表现的极致,恰入我们每一个用心读的人的情怀。然而该直白的依旧是直白,该辛辣的还是不可回转的辛辣,一种意识流已经无法用单纯的“散文”和“游记”来概括了。
也许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就是由文字来传递的,但首先要有一个人把这种力量记下,再其次,有人能够接受到这种力量。他的文章像日记,落款分明。写作的时间和我们相差近十年,但至今仍能受用。
第二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 ……此处隐藏4411个字……光 在这种环境下找平衡点,组织军队驱逐倭寇。他制定严格的建军方案,制定铁一般的军法, 其精神在于“集体负责” ,即“连坐法” ,还有鲜明的赏罚制度。戚继光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 熟还注意到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同时配置了长兵器和短兵器,采用左右对称的“鸳鸯阵”
, 而这阵型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万历十五年》 给我们还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戚继光, 作战英勇练兵有方的民族英雄
我是有所了解, 但是他由于张居正的赏识而发迹,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和张首辅的密切联 系我却是首次听闻,尤其是他向张居正献美女“千金姬”的这种做法。这些为自己未来铺路的 行径,在戚继光看来,是无关宏旨的。他很清醒,也很现实,他懂得一个游戏必然有一个游 戏的规则,想赢,就只有尊重规则,熟悉规则。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已看到了军事体制的 缺陷,但是举国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只能妥协地作部分修补,建立自己的戚家军,于制度上 不可行,则在私人关系上找出路,这就是他的成功。虽然刚开始看到这一记载的时候我大吃 一惊。 然而转念一想十全十美的人又怎么会存在呢?我庆幸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 的戚继光。 “万里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以此话结束。 ” 这书写出了当时武将们及皇帝的无奈, 千年发展下来的儒家成了束缚, 成了文官霸权的利器。 失败的原因在于制度, 是制度的落后才导致了书中人物命运的多舛, 这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 思考。
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的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