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只有双臂张开,才能托起孩子更好的未来。我的女儿,是个幸运的孩子,能在她的小学时期遇到她成长中对她影响至深的老师,也得以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老师的帮助下更容易实现好的目标。
女儿班级每周五最后一节课是乐享故事会时间,会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分享故事,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项活动,女儿也不例外,第一次轮到她们组上台分享,我也是那次分享的家长主持人,女儿提前几天就准备好了故事,在家里又读又背……到了分享的时刻,前面的几位同学故事讲得都很成功,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她却由于害羞,胆怯,不敢脱稿讲故事,只好拿着书读故事,并且声音很小,故事读完了,女儿红着脸快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低着头。我在台上看着,心里既心疼,又失落。放学回到家,女儿跑到我面前说:“妈妈,我喜欢朗读,演讲,我也想像别的同学一样讲的那么好,可是我一上台,很害怕,脑子的词都忘了”,听到孩子这么说,我知道这是她真的想做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推动她做事情的好时机。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刻意找了一些朗诵、演讲的视频和孩子一起分享,一起讨论。我经常鼓励她说,老师说她在学校读课文读的很好,声情并茂。孩子会欣喜的展示给我,一遍遍的给我朗读。渐渐地,孩子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到了新学期,学校开设了语言社团,女儿积极的报了名,坚持每一次社团课,在每一次上课结束都会把老师讲的内容回来认真的复习,朗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演讲能力有了提升,她的自信心也更足了,经常和我说,“妈妈,以前我是不敢上台的,现在我敢于上台,并且我觉得没什么可怕的,我就准备好我朗诵的内容,大胆的讲就可以了,并且我发现,越大胆越能做的好,越胆小,越容易出错”。我呢,就会赞扬她不仅做事努力,而且能自己深入的思考,非常有潜力。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郑州市举行了讲党史、感党恩专题宣讲大赛,女儿也积极的报名参加了比赛,为了能够被选上,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比赛,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去练习,一字,一音,反复诵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学校选送参加市里的宣讲大赛。在郑州市广播电视台的直播大厅里,女儿展示了阳光,自信,精彩的演讲,虽然最后并没有取得奖项,但女儿却收获了很多,她说,“妈妈,我看到有很多比我演讲的更优秀的同学”,她总结了其它选手的优点,也认可自己的表现,说:“妈妈,虽然这次我没有得奖,但是,我敢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面对这么多人演讲。我觉得我也有很大的进步”。是的,从上台不敢讲到自信满满的登台演讲,女儿在这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在想,这样的主动学习和积极表现,如果仅仅靠父母的要求或者物质诱惑肯定是做不到的,那为什么女儿会在演讲这件事上这么有目标,有想法,有动力呢?那是因为看到别人演讲更好的样子吸引了女儿,让她的内心生长出一股“内驱力”,通过自我的努力,展现,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一份价值感和自豪感。
2017年,哈佛大学提出了“20个快乐学习法则”。其中有一条法则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这句话揭秘了一个道理:做自己想做的,才能激发做事的“内驱力”。也就是说,让孩子发现自己喜欢并热爱的事情,因为,这才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匠师傅,他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父亲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一会问父亲:“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塑师”,父亲说:“看,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没有在雕刻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我想,大概教育的精髓也在于此吧: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激发孩子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