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是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乡村振兴便是盲人骑下马,乱麻一团,永远理不清头绪,永远找不到突破口和切入点。
相信所有的专家都宁可在白纸上写字,在闲置空地上做规划,而不愿意在初稿上涂涂改改,在老村庄上做新规划。因为这种老村庄上的新规划不仅限制了自己的空间发挥,才华展示,还要顾及传统风貌的保留修复与现代化新农村的融合,给规划带来难度。
这就给我们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者们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深入了解乡村的渊源历史,文化积淀,坐落布局,规划设计出能够体现乡村风情风貌,能融合现代文明成果,能适应长期发展的科学规划,为今后乡村振兴留足空间,描绘好蓝图。
二是设施建设,补齐短板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非常大,全国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均有明显改观,道路通畅了,村庄整洁了,水、电、网都架设了,但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仍然有短板。
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道路基本通了,局部宽度有限,还有“断头路”,不能通过大型设备;村庄整洁了,功能有待完善,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还有欠缺;水、电、网具备了,但质量有待提升,布局有待优化;还有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幼儿园、康养机构、智慧村庄、物流冷链等等需要完善和建设。
三是产业发展,突出特色
农村是广阔天地,千里沃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但产业发展急需龙头企业的带动。乡村振兴没有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支撑就是一句空话,包产到户,单打独斗式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需求了。
这就需要各地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进、孵化、培育、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做大做强,引领示范,撬动当地特色经济发展,形成品种特色、品质特色、品牌特色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最终形成规模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利润空间留给农民,把优质产品推向世界。
四是粮食安全,保护耕地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切实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迫在眉睫,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势在必行。
这项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因地制宜地推进荒废低产耕地的提质增效工作,着力推进高标准、高质量、现代化农田建设,配套完善堤坝、道路、沟渠、生态保护设施,注重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使农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五是人才回流,机制保障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因素,需要着力改善城乡人才交流,引导人才回流,狠抓人才培养储备,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让各种乡村建设人才留得下,稳得住,有作为。
六是乡村治理,持续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县的贫困户如期脱贫,实现了动态清零,消除了绝对贫困。乡村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三年行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五年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改善率持续增加。同时还需要在政策项目扶持、金融资本支持、土地供给上给予倾斜,在创业投资发展过程中给予关心关爱和指导帮助,完善农业发展保护制度,把乡村建设发展列入优先保障范畴,孵化、发展、壮大一批有专业人才领衔的特色产业,支撑起乡村振兴的大局。